阅读新闻

作家汪泉作品《枯湖》:再现西北生态

    [日期:2014-05-12]


        汪泉,甘肃古浪人,曾获得中国报纸副刊奖、黄河文学奖、甘肃省优秀图书奖、甘肃新闻奖、甘肃杂文奖等。已创作并出版西部生态系列长篇小说《沙尘暴中深呼吸》《白骆驼》《西徙鸟》《枯湖》。其中《西徙鸟》(读者出版集团出版)、《枯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属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资助项目,亦属北京市出版原创推新工程项目。短篇作品发表或选刊于《读者》《飞天》《散文选刊》《中国校园文学》《格言》《文学报》等多家报刊。散文《在阿拉善的屋檐下》入选多种选本,荣登2012年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
  长篇小说《枯湖》再现西北生态
  长篇小说《枯湖》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属于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也属北京市出版原创推新工程资助项目之一。本书作者汪泉,是长篇小说《沙尘暴中深呼吸》、《西徙鸟》、《白骆驼》的作者,西北的风情与现实,是催生他小说世界的土壤。新作《枯湖》通过叙述一系列荒诞而富有逻辑的戏剧性故事,深刻揭示了人类精神生态的恶化,揭示了西北贫穷背后的人性之本,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小说。
  本书层次丰富,交错互生,以现实为主,又不乏魔幻色彩。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戏剧性地让骆驼顶替了人的位置,最后又让人顶替了骆驼;千年的湖泽变成了沙漠,最后沙漠里的小村庄又被洪水淹没;爱情在这里发生,却无法在这里完成;青春洒在这里,生命最后也献给了这里……在这看似荒诞不稽的故事背后,其实令人心酸的是西北人民如何艰难挣扎的窘境,边远农村的教育和生态问题始终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尤其重要的是,在快速而巨大的生存环境变迁面前,大漠深处的人民如何被动做出精神上的痛苦蜕变,小说真正关注是地方贫困教育,关注西北人民精神生态。
  全书情节布局跌宕曲折,出人意料,语言具有浓郁的西北风味。当下文坛并不缺乏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小说,但是优秀之作不多,《枯湖》以其独特的文学性和深切的责任感,值得推荐。

        枯湖正是我心灵栖居之所
  近日,兰州持续近一周的浮尘天气,再次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我省青年作家汪泉关注生态的新作《枯湖》也于近日面世,该作延续了他《沙尘暴中深呼吸》《西徙鸟》《白骆驼》等作品的风格,将视角再次对准了在快速而巨大的生存环境变迁面前,大漠深处的人民如何被动作出精神上的痛苦蜕变。记者对汪泉进行了专访。



  “生态问题将在我以后的小说中持续关注”
       西部商报:你的新作《枯湖》,延续了你一贯关注的生态理念,是什么让你对生态问题如此关注?
  汪泉:连续一周的浮尘天气再次敲响了生态警钟,整个中国北方基本笼罩在浮尘当中,天气和人们的心情一样,闷闷不乐。其实这样的天气在我小时候是习以为常的,1993年的“5·5”沙尘暴卷起来的时候,我正在古浪县乡下的一所学校教书,大风过后,几个学生被卷进了水渠,失去了美好的生命;同时,为了摆脱那常年在风沙中生活的苦难现状,我走出来了,可以说是逃离沙尘暴。环境可以养育人的性格,也可以造就一个人的生命背景,这也许是我热衷于以此为背景的原因吧。
  西部商报:这种风格将会贯穿到你未来的创作中吗?
  汪泉:具体地说,我不认为这是我的风格,只不过在中国的小说作家里面,我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最早将生态作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创作者之一。每一位小说家的作品都有他创作的背景,不论是精神的也罢,自然的也好,我只不过选择了以此为大的背景罢了,而且,生态问题我将在以后的小说中持续关注。
  “枯湖正是我心灵栖居之所”
  西部商报:新作以“枯湖”命名,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吗?
  汪泉:长篇小说《枯湖》的书名是有用意的,一则,揭示了小说的生态背景,原本枯竭的湖畔,人们是如何艰辛生存的;二则,枯湖之畔的人们面对灾难,他们的人性又是如何扭曲、如何坚守的;第三,枯湖依然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在文学作品里,这样的背景正是小说情节所需要的——凄美;第四,枯湖正是我心灵栖居的地方。西部商报:在《枯湖》中,你认为有别于你此前的三部长篇小说的最大的突破是什么?最满意的情节是什么?
  汪泉:我个人认为,在我的四部长篇小说当中,《枯湖》是将西部民众的苦难和个人的创作艺术最完美结合的一次,也是将生态背景和生存背景、人性善恶做了最深刻挖掘的一次。最满意的情节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学生真诚无私的帮助和精神鼓励,一些情节在我当初写作的时候,再三垂泪,但愿一个民族的希望和脊梁依然潜藏在那些最末梢的人的心灵当中,永不泯灭。“骆驼象征着西北的底层民众”
  西部商报:你之前创作过一部名为《白骆驼》的长篇小说,在《枯湖》中,骆驼也作为重要的线索贯穿始终,是什么样的经历使你对骆驼倾注了如此多的感情?
  汪泉:骆驼在我的小说中不乏象征,象征着西北的底层民众,他们有负重精神,还具有与苦难为友的精神,它善良温顺,有生活的耐力。当然也不乏一些黑色幽默,我的经历就是在沙漠边缘生存的经历,就是西北民众的苦难经历,并不特殊,也不普遍,自然离不开骆驼这种动物,在小说创作中,更是难以脱离以它作为一个道具,这是艺术手法的问题。
  西部商报:《枯湖》中与白骆驼最为亲密的王毛朵,她的整个情感和经历都和白骆驼密不可分,白骆驼似乎成为她的精神寄托,可以将此视为一种宠物与主人的关系,或者有什么不同?
  汪泉:在《枯湖》中,骆驼和主人的关系完全不同于城市的宠物和主人的关系,在西北农村的大背景下,牲畜与主人是相依为命的关系,是生死与共的关系,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甚至超越了以上,两者的辛酸和苦难是相通的,甚至牲畜就是她的精神依怙,是她的情感倾诉对象。
  “以使命和责任去书写特定时代的人生”
  西部商报: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乡土作家陡然升温,许多作家也将此作为奋斗目标,但同样也有评论认为,以反映愚昧或偏僻乡土题材作品的获奖,是世界不了解中国造成的,你以为呢?
  汪泉:那是一种对文学的假想,不论是哪国的文学,都需有它的背景,这是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不论是乡土题材也罢,城市题材也好,而深掘人性,刻画人性之本,以使命和责任去书写特定时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文学命题。写作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不论是谁获得了什么奖,或者是获了什么罪,与我的生命又有何关?正如歌唱家要发声,建筑师要设计,会计师要算账一样。
  西部商报:什么是你作品中的普世观念?你在写作之前,就以某一点为基准进行创作,还是随意的根据笔下主人公的正常发展脉络行进呢?
  汪泉:我的作品没有普世观念,我不想教化某人,也没有权利教化某人,我只是塑造和刻画那些人,那些我认为值得刻画的人。(来源:内蒙古文化产业网)
  •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