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内蒙古用旅游讲好昭君文化故事

    [日期:2018-02-05]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在出关前往漠北匈奴的路上,怀抱琵琶,一路吟唱,歌声悠扬。天高云淡的塞外长空一群大雁为其所动,落于马前引颈呼应。王昭君“落雁”美誉由此而生。昭君出塞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文化遗产。

      目前,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旅游区已经落成,在包头市土右旗,塞上昭君文化园区也已经开工建设。

      昭君自有千秋在

      公元前33年,王昭君下嫁匈奴,在之后的50多年里,胡汉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世馨说,昭君出塞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团结,王昭君是东方和平天使、美的化身、民族团结的象征。

      《后汉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有史学家认为王昭君和亲远嫁匈奴是件极其悲惨的事。也有史学家认为,王昭君利用出塞机会摆脱宫廷,应该是一位有气魄的女子。

      颇多种史学评价或许也影响了文学大家们的创作神经。

      据了解,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着名人士有500多人,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郭沫若、曹禺、田汉、老舍等文学大家。

      有杜甫的“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李白的“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对昭君出塞表达了无限的怜惜和感叹;有王安石的“黄金植拨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亦有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的慷慨陈词。

      在关于王昭君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中,民众赋予了她更丰富的内容。从事昭君文化研究多年的李世馨说,她是美女,是中国古典女性美的象征;她是和平使者,为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民众赋予了她众多的神性,并伴有崇拜祭祀活动。

      昭君墓在全国有十几处,比较有名的有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八拜昭君墓”、土左旗的“朱堡昭君墓”,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昭君墓”等,其中以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最为有名。

      昭君文化是我国文化资源领域的瑰宝,容纳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代表着心灵祥和、民族共和等美好的愿望。为了更好地发扬传承昭君文化,目前,内蒙古、山西、湖北等地已设立了昭君文化研究会。

      昭君文化进景区

      198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上,呼和浩特市推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歌舞剧《塞上昭君》。30年后的今天,这部歌舞剧中王昭君的扮演者乌日勒春香已经成为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会长。

      如何深入研究和传承昭君文化?乌日勒春香尝试让昭君文化走进景区。她说,1998年,我们在大连金石滩旅游区建设了昭君文化展演中心,展出昭君出塞的剧照、名人名家的书画作品、昭君陶瓷艺术品、旅游纪念品等。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塞上昭君文化园区,该项目已经落户土右旗苏波盖乡美岱桥村,占地120亩,包括塞上昭君艺术馆、昭君大营、昭君文化村三大场馆。该项目将带动内蒙古昭君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打造中国塞北昭君文化第一村,与更多区域的昭君文化相关组织进行文化交流。

      位于呼和浩特南部大黑河南岸的昭君墓,传说当地多白草而此冢独青,故名青冢。10年前,昭君墓扩建后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2015年,内蒙古实施品牌景区创建工程,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被列为14家重点品牌景区创建单位之一。2017年8月,昭君博物院更名为昭君文化旅游区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的昭君文化旅游区通过扩建,面积由原来的195亩增加到683.5亩,划分为博物馆区、陵寝区、游园区三个板块。其中,新建的昭君博物馆以“和”文化为主题,设计风格吸取汉代建筑精髓,外观呈现出厚重久远、辉煌壮阔的文化气息。内部分为两个主要展厅,东侧大厅为昭君主题展厅,西侧大厅为匈奴主题展厅。陵寝区包括青冢、神道、祭祀广场以及和亲馆、5D影院、单于大帐等景点。昭君游园区占地约300余亩,建有昭君万里出塞路大型雕塑园等景观。同时,重新设计建设了景区园林景观,引入了智慧旅游设施。

      昭君博物院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昭君文化旅游区负责人武高明表示,昭君文化旅游区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旅游需求的同时,也将成为提升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向全世界传播昭君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旅融合树品牌

      1999年至今,呼和浩特市已经成功举办了18届昭君文化节,独具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舞蹈展演、电影展映、展会论坛等活动,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了内容丰富的文化盛宴。

      “历届昭君文化节所取得的效益是非常可观的。每年文化节期间,到呼和浩特采访的国内外媒体记者达200多人次,中央及相邻省市对昭君文化节的宣传报道超过 1000篇。”李世馨说,昭君文化节的成功在于其精准地抓住了呼和浩特市的优势,在昭君文化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体现民族团结的 “和”文化方面,呼和浩特市拥有独特的优势。

      昭君文化节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张沉甸甸的城市名片。据了解,“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中国十佳节庆中华奖”“中国最具影响力节庆活动”等殊荣,呼和浩特市也被评为“全国最佳节庆城市”和“中国十大节庆城市”。

      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内蒙古紧抓机遇,及时推出利好政策,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2017 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自治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意见》指出,将重点建设昭君文化旅游区、成吉思汗陵、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重点建设昭君和亲文化、古长城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博物馆(院),围绕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推出更多面向广大游客的文化旅游精品。

      用旅游讲好昭君故事,续写昭君出塞新传奇将成为内蒙古文旅融合的又一范例。(作者/任阿龙)

  •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