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刘新乐:内蒙古发展文化产业坚持走特色之路

    [日期:2014-11-15]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  刘新乐

  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内蒙古大草原就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舞台,先后有1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源远流长、特色浓郁、内聚活力的草原文化。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历史传承的悠久性、区域分布的广阔性、创造主体的多元性和构建形态的复合性;具有开拓进取、包容乐观、自由开放、崇尚自然、重信秉义等深邃内涵。可以说,内蒙古文化的核心就是草原文化独有的品质和风格特点。
  内蒙古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但这个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在这一地区有着较好的先天条件。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内蒙古文化产业已经起步,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博会展、文化娱乐、工艺美术以及动漫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核心能力正在形成。所有这些,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近些年来的实践,我们对加快草原文化产业发展,有四点深刻的体会:
  一是要坚持走“特色”之路。立足于内蒙古丰富的历史、民族、民间、自然文化资源、挖掘特色文化,坚持民族化特点,强调自有文化的个性,保护、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这是内蒙古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
  二是要坚持理念创新。文化产业是开放的新兴产业,其内涵正随着多种产业的融合而不断拓展和延伸。发展文化产业要以经济的眼光看待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文化产品必须以市场为依托,才能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同样,文化产业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来运行和发展。
  三是要坚持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新时期取得竞争领先优势的共识,成为地区经济振兴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产业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特别像我们西部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旅游文化资源丰厚的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是文化产品唯一的消费者,越是注重人性化的文化产业,就越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精神需求为目标,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需求支撑。
    内蒙古的文化产业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与其它省市相比,也存在着不小差距。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国际环境中,草原文化产业同样面临着重大考验。文化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告诉我们,一个封闭的、自我禁锢的文化系统,必然会因为生命力的丧失而逐渐弱化,直至最后的消亡。因此,社会文明进步的浪潮呼唤我们,在弘扬和传承优秀本土文化的同时,还要汲取人类文化宝库中有益的营养,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保持自身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才不会丧失自身文化的勃勃生机和永恒活力。
  高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资源共享给予我们文化上的创新机遇,国际竞争机制的引进促使我们改变固有的观念,转换视角,充分利用不同文明的交融,在碰撞中把握重新整合的时机,共创共生,共荣共享。不仅要引进,而且还要在国际市场中展示并传播自己文化精髓中生生不息的精神脉动和美德,这更是草原人与草原文化承担的历史使命与艰巨任务。从唯物史观来看待历史发展,应当看到在21世纪,各国间的文化联系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这种联系伴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加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随着中外各种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草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将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讲,草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达到全面繁荣和发展的程度。现在,草原文化正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并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发挥自身的优势,打造出更响亮的品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当然,草原文化的发展,在积极面对当今世界文化交融碰撞的同时,仍要保持发扬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精髓,续写草原文化在新时代的辉煌。这是草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正确途径。
  当今,我们奋战在21世纪的征程上,展望草原文化的前景,面对西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挑战,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简单排斥,而要努力寻求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会点,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草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它的这种生命力和活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它的独特的风格与区域文化色彩必将给祖国经济文化建设增添异彩。

  •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