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图 边辑) 10月12日上午,由呼和浩特科协、内蒙古科普学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内蒙古文化产业网联合承办的内蒙古首届科普文化产业(呼和浩特)发展论坛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劲松应邀参加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有关老师和内蒙古科学技术普及学会、内蒙古蓝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内蒙古高勒牧德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有关负责同志参加论,参加论坛的还有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普协会的学生代表等。
会议指出,党的的十八大作出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的战略部署,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概念渐渐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我国的科普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资料显示: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雷绮虹对科普文化产业研究的紧迫性也深表认同。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第19专题组,她参与的课题名字叫“创新文化与科学技术普及”,当时,专家通过调研得到共识,得出的结论是要大力发展公益性科普事业,同时要积极培养科普文化产业。
李劲松在发言中指出,科普文化产业是具有科学内容和内涵的文化产业,科普产业现在还处于战略性短缺的状况,特别是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还存在着拥有丰沛资源却鲜有优秀作品产出的情况。究其深层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片面理解科普事业的公益属性,在培养其自我造血技机能的过程中,排斥经营运作的市场行为,推进科普文化作品形成文化产品、进而转化为产业的生存发展之路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以往国内科普工作的普遍状况。如今在集社会各方力量共襄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在社会各个层面形成共识,于是,给企业投资科普文化产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内蒙古拥有深厚而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如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注意提炼文化内涵,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推出优秀的复合型文创产品并非难事,在此基础上,自然成就内蒙古的前景良好的科普文化产业。他建议内蒙古科普文化产业要从传统地域文化中挖掘内容,结合传统技艺,传播地区与民族文化。
“文化是行走的经济。”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董杰副教授表示,作为一个新的业态体系,科普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全域旅游相结合、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相结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整个文化产业链条中,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的相互转化。他说,科学技术史与科普直接相关,高校本身肩负着教育、文化普及、科技创新等任务,科学技术史研究院作为学校一个科研部门,未来将在科学普及、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李岭表示:科普对于提升一个民族的科学素养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儿童的科普,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探索精神。但是由于受人们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局限,科学普及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还任重道远。从学科专业角度看,如果让科普与文化产业互动融通,那么对于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造血功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唐彩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论坛举办的非常有意义,嘉宾们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所做、所想、所见、所闻,与大家分享了对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她表示,此次论坛为文化产业教学工作打开了新思路,今后将引导、鼓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关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有意识地参与一些科普文化产业活动。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科普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机遇面前,内蒙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转变方式,走创新转型之路,大幅提升科普文化传播能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内蒙古的科普文化产业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学院文化管理专业哈斯格日勒如是说。
内蒙古科学普及学会秘书长乔明远说,目前,在社会不同领域都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推广,加之一些社会组织和教师、志愿者等个人参与科普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科学素质,但是仍然存在社会力量参与率较低和宣传推广手段落后以及科普教育基地使用率低得问题。今后,内蒙古科学技术普及学会将以协同创新的思路,积极参与内蒙古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研究、普及和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