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寒食节里看非遗 传统技艺代代传】全城非遗体验第二站在内蒙古师大活力启航

    [日期:2017-03-31]

  北疆文创讯 (文/曹艺)3月31日上午,全城非遗体验第二站走进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本次活动由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内蒙古科学技术普及学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承办。活动项目分为和林格尔面塑、归绥传统面点制作技艺、莜面饮食制作技艺和青城德兴源烧麦四项。

  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和义一行对活动进行了现场指导和全程参与。

  本次活动以“寒食节里看非遗,传统技艺代代传”为主题,和林格尔捏面人代表性传承人姜果绿、归绥传统面点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淑敏、莜面饮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秀英和青城德兴源烧麦代表性传承人王智为现场的百余名中外大学生和小学生现场传习,展示了面塑制作技艺,让广大同学在临近清明节之时,通过“非遗传统技艺进校园”活动,在了解、关注、传承非遗项目的同时,进而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

  活灵活现、神采各异的面塑,代代相传的归绥传统面点制作工艺和经典的烧麦、莜面制作技艺深深吸引着同学们的眼球,牵引着同学们的味蕾。

  捏“寒燕燕”是我国黄河流域民间的一种节日习俗,它的起源据说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属介子推有关。直到现在,晋陕蒙沿黄流域都会在清明节前捏寒燕,并且把一串串寒燕用柳枝或棉线连接起来,挂在显眼的地方,预示春天归来。

  活动现场,在林格尔捏面人代表性传承人姜果绿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和示范下,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开始和面、塑形、上色制作寒燕。大家通过学习制作步骤和实际操作,创作出了风格迥异、个性突出的面塑作品。

  归绥传统面点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淑敏通过讲述归绥面点历史讲解制作要领和现场示范,带领同学们上手体验面点制作的快乐,让大家能够“听、说、做”三者结合,得到了更好的文化体验。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陈乐和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齐闻烨同学表示:“现在,很多舶来品在努力讲自己的文化,甚至是编造出来讲文化,人们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看不到它的价值,实在是令人遗憾。这次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一方面提供了一个让在校大学生学习手工面点制作的机会,也让大家零距离接触非透、感受非遗,通过学习制作寒燕的过程,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活动期间,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娜斯佳同学说:“以前只是见过一两次,不知道什么是面塑。很喜欢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课程,在制作中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尝到地道的美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学习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王建莉教授表示:清明节尽管因为寒食习俗的复合揉进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气氛,但还是一个希望之节,是一种对春的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旺的祈望。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灵表现天地。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成为一种文化整体。

  清明节捏“寒燕燕”,是一种不成文的传统风俗。这种风俗在城市很少见,在农村仍旧保留着,渊源难考。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介子推,他被火烧而死。人们怀念他,就在他殉命之日不举烟火,称为“寒食节”。久而久之,便演化成清明节捏寒燕。正因为如此,这小小的“寒燕”,才摆脱了伦理学上的意义,成为一种精美绝伦的民间面食工艺品,也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场所。按各种小动物的形象捏成“寒燕燕”,便具备了一层象征意义,这其中还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希冀生活富足、安宁。

  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社科联委员董杰博士接受采访时说:“如今,全社会都在营造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非遗生命力,各级各类学校更需要进行传统的教育,传统的传承,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成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这是国家的文化战略,也是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非遗进校园是近年来的一项国家战略。希望今后非遗传承更多的进入到课堂和教材中,将文化传承由知识普及扩大到技能培训和学术传播等更为深广的领域,从而更好的促进创新创业,增进不同民族、地区人们相互了解和民心相通。”

  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科科长张伟用充分肯定了活动的意义,他说:“非遗进校园”旨在通过传统手工技艺走进来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们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年轻一代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他希望今后各非遗研究机构之间要加强沟通,共同搭建平台,使越来越多的学校、社会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内蒙古科普学会会长乔明远表示:科普、非遗宣传、探索研究、体验实践等活动,对于引导未成年人感知中国传统文化,感受科技、非遗的魅力,增强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后,学会将联合自治区、呼市有关部门,各大高校继续做大做强科普与文化的融合,做大做强“大手拉小手红领巾科普活动”。

 

 

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和义(左一)现场指导工作

 

 

内蒙古师范大学王建莉教授(右)亲自参与体验

 

 

和林格尔捏面人代表性传承人姜果绿进行现场传习

 

 

我校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指导下学做寒燕

 

 

来自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南门外小学二年级六班的小朋友们参加非遗体验活动

 

 

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小学生学做寒燕

 

 

大学生也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活动在校园举办,感觉美美哒

 

 

莜面饮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秀英专程从武川县赶来活动现场为留学生传授技艺

 

 

现场的小学生也学起了搓莜面

 

 

归绥传统面点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淑敏技艺高超展示绝活

 

 

内蒙古师范大学留学生现场学习有模有样

 

 

留学生纷纷参与到非遗的传习体验活动中来

 

 

青城德兴源烧麦代表性传承人王智认真教学

 

 

留学生在传承人的现场指导下体验烧麦制作过程过程

 

 

成品体验

 

 

热闹的现场

 

 

中外学生合影留念

  •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