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都说非遗是大众了解、认知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化石”的地位无需多言,怎么“活”起来则大有讲究。
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的非遗项目,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探寻一条融入现代设计、现代市场和现代生活的路子,让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创产业发展互为促进和依托。
对非遗项目来说,要保护传承,也需要更大的影响力。除了秉承传统的“原样”保护传承之外,借助文创产业发展之力,可以用更加活泼的面貌,提升知晓度、感染力。
可能会有人担忧,很多非遗技艺本来就是一匠一心、一针一线的慢工细活,从非遗向商品转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失了精髓。事实上,真正的文创衍生品,并非是非遗项目的简化低配版或粗劣仿制品,它更像是一座桥,将普通人对非遗的兴趣和认知引向深入。
对文创产业来说,非遗项目的独特是无限创意的灵感来源,也能够提升产业实力和竞争力。让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的文创资源已有许多成功案例。故宫博物院先后研发近万种文创产品、一年销售额超10亿元。600岁的故宫可以“带回家”,千年传承的非遗项目以及其它传统精粹,也可以带入到当代日常生活中。
对政府部门来说,进一步加强对非遗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的同时,可以建立和完善“反哺”机制,将“文创+非遗”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部分用于非遗保护传承的投入。通过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新途径,改变单一的投入机制。
当我们在谈论非遗时,不必总觉得是在谈论一件精致但脆弱的东西,得小心翼翼呵护。源自千百年生产生活传统的非遗,最终还是要走进当下生活。而经由一件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就能让更多人走近它、了解它,最后爱上它。